公司拥有强大的专家顾问委员会,由北京协和医院知名专家组成,涵盖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免疫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感染内科、泌尿外科、基本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骨科、麻醉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眼科、变态反应科、药剂科等43个科室。
消化内科
柯美云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擅长领域:胃肠动力
柯美云,女,1945年3月生,浙江温州人,1962~1968年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78~1981年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和陈敏章教授的研究生,从事胃肠病的研究。1981年获硕士学位,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先后任内科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3~198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修胃肠动力学。1987、1989和1992年先后赴日本、美国和荷兰进修胃肠动力学。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1991年破格晋升为消化组主任医师和内科教授。1992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9~1997年期间担任消化内科副主任,1991~1993年兼任内科副主任。现任消化内科主任。兼职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组长、国际胃肠电学学会理事,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临床消化病杂志》、《实用内科杂志》等编委。
柯美云教授较全面掌握消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诊断消化性疾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胃肠动力性疾病有效深入的研究。1980年初应用腹腔镜结合病理诊断疑难肝病,并和各种影像学进行对照,评估了腹腔镜对诊断疑难肝病的价值。80年代后期提出选择性小肠造影结合诱发试验诊断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该论文被1990年世界胃肠会议接受,参加了交流。
1984年底从美国进修回来后,和放射科、核医学科合作,建立了系列胃肠动力的检查方法,使之能应用于国内。对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提出有关的诊治指南。近年来并深入对胃肠功能和动力有关的心理障碍领域的研究。
多年来,曾兼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诊断学、内科学的教学工作,多次担任内科教学导师。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胃肠动力专业进修生。指导他(她)们进行多项胃肠动力研究的临床诊治。其中多数成才,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并成为骨干力量。撰写论文和文章100篇以上,并为《现代胃肠病学》、《现代内科学》、《胃肠生理学》等15部以上的专著撰写60篇以上的文章。1999年主编《胃肠动力学—基础和临床》(主编:周吕 柯美云)。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多次担任我国的国际和国内在胃肠电和胃肠动力学术会议的主席。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多次牵头或参加我国多种新药的临床验证,并严格遵照GCP原则。
她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胃肠动力疾病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吴阶平包罗医学研究二等奖。多次获得国内和国外的优秀论文奖。
她从医多年,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精神,认真诊治来自各地的患者,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诊治方案,并注意到如何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如何缩短诊治时间。
钱家鸣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委
擅长领域:消化道肿瘤
钱家鸣,女,上海宝山人,1957年出生于北京。1978~1982年就读北京医科大学。1982年毕业以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住院医生。1984~1989年成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硕士与博士研究生。1990~1992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完成3年博士后训练。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自1998年以来兼任消化内科副主任。
有扎实的内科基础,特别是消化内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于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抢救有丰富的经验,善于处置疑难病例,曾多次为几经周转的病人明确诊治。90年代初期,一年轻的女性患者,因呕吐曾在外院3次手术,而每每手术后呕吐加重,多数医院与医生曾考虑为功能性的呕吐,但经仔细研究病人每次手术后的症状变化,经过多次与反复地检查,发现了可能的异常环路。提请外科大查房,在外科的协助下,重新手术,术后病人呕吐症状完全缓解。诊治了多个长期、反复的小肠出血病人,找到了出血部位与病变,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地救治。在全国发表了有关少见疾病“腹膜后纤维化诊治经验”,首次报道红斑狼疮以呕吐、尿频、低蛋白血症为表现病例的成功诊治的经验。
作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完成与成担着“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卫生部的重点课题,从临床与临床分子学水平对胰腺癌进行了研究。同时代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参加慢性胰腺炎亚太协作组,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10家医院的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常见并发症。在胰腺疾病特别是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临床与基础均有较深的造诣。
在肠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方面也做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的研究,由于工作压力、社会变革胃肠功能性疾病日益增多,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之间的影响,以及采用认知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有一定的临床治疗经验。
总结了胃泌素瘤以及胃肠内分泌肿瘤临床多样性。作为副主编编写了《胃肠对肽类激素临床与基础》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对我国常见消化溃疡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于泌酸机制的方面基础研究还曾获得国际调节肽会议青年奖。对于常规胃肠内窥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娴熟操作技术。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等3种杂志的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胰腺》等10种杂志的编委。
心内科
朱文玲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
擅长领域:心内综合
朱文玲,女,1940年出生。193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任内科医师至今以39年。先后任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和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在完成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任博士生导师多年,培养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生共20余名。
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北京超声心动图分会副主任委员。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抢救心血管急症危重病人方面经验丰富。有扎实的内科基础知识,对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和不易确诊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独到之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缩窄性心包炎,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脏淀粉样变性,围生期心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嗜铬细胞瘤,血色病,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心脏疾病等。1985年从美国学习心脏超声技术回国后,应用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使不少疑难病人得到了确诊,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及主动脉夹层等。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方面,超声技术在我院已完全替代了心导管技术。
多年来从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防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心肌梗死二级预防,超声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及存活心急,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及内皮素与心肌缺血的研究等。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参加9部著作的撰写工作。
纪宝华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领域:心内综合
纪宝华,男,1932年老2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1950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82~1984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教务长,协和医院教育处长、副院长,特需医疗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特需医疗部主任和顾问,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华心血管杂志》、《高血压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世界医学杂志》编委和执行主编,《国际内科双语杂志》顾问,北京电视台医学顾问。
热爱本职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包括会诊、急诊、门诊及病房工作。能熟练处理内科疾病,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高血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瑞士进修期间从事高血压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尤其是关于Ca2+、Mg2+交感受体与血管收缩关系方面的研究,完成了数份论文,分别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或刊登在国外杂志上。
多次出国参观、访问,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在意大利米兰大学全欧高血压会议、第十三届世界高血压会议(加拿大)及全瑞士高血压会议上宣读论文。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参加主编两本有关内科疑难疾病的专业书,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十年来诊治大量疑难病人,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延长病人寿命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承担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培养多名进修医师、住院医师,担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培养过大批医师和赤脚医生。经常对人民群众进行卫生宣传,普及卫生知识。
1962年曾获衡水地区救灾先进工作者奖,1979年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8年获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1999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奖状,2000年12月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神经内科
李舜伟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原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失眠抑郁
李舜伟,男,上海市人,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后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965年任代理主治医师,1979年任主治医师,198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8年任教授。1989年任硕士生导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1997年任神经科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法国神经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生物精神科协会通讯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医疗事故鉴定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生物专业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
1983~1986年赴美国进修近3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药理学。
从事神经科工作四十余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博采国内外学术专长,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善于诊断和处理临床工作中疑难杂症。
对神经科药物比较熟悉和了解,有时出奇制胜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鉴于目前精神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日益增多,在与呼吸内科、心脏内科、消化内科、免疫内科协商后,决定开设心理生理疾病诊治中心,为解除由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患者做出应有的努力。
对头痛、失眠等常见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切的体会,经验丰富,已写出二本专著,获患者好评。平时注意收集资料,解答患者的问题,坚持回复人民来信已20余年。又经常在电视、电台和报纸上讲解和阐述常见病、多发病,如抑郁症、神经症、失眠、头痛、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这种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深受听众和观众的欢迎。
作为博士生导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知障碍”是博士生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有肯定的认知障碍,与临床上低氧与睡眠结构紊乱有关,通过胰岛素生长因子和多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认知障碍的脑功能定位在右额叶内侧区和顶叶楔状回。这些发现被国外多种杂志刊登或引用。
重视医学生的教学,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讲课深受医学生好评,2000年在医学生反馈意见中以“全优”评估而荣获医科院优秀教师称号。
已发表论文96篇,主编书籍5本,参加编写书籍18本,译著2本。著作有《意识障碍与昏迷的鉴别诊断与处理》、《脑死亡》、《植物状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失眠的诊断与治疗》、《综合医院中抑郁障碍》、《头痛》、《失眠100个怎么办》等等。1990年《意识障碍的分类与分级》在一氧化碳中毒国家标准中被引用,获卫生部优秀国家标准二等奖。
现为《国际内科双语杂志》(中、英文)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和《北京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社区医学杂志》、《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等编委。北京科普创作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振馨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副主委
擅长领域:老年痴呆
张振馨,女,1942年生,浙江余姚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现为临床流行病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神经流行病》杂志中国地区编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7月至1988年11月在美国费城坦姆堡大学(Temple University)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进修,为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副教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和关岛帕金森-痴呆-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工作。1991年12月至1992年12月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聘为访问教授,再次赴美继续进行关岛病的研究。1986年因脑血管病的研究工作获美国费城坦姆大学的Mrs Goldstein奖,1992年在美国被授予研究西太平洋地区的神经变性病科学学社荣誉会员的称号。
从医37年,在诊治各种神经科疾患中解决了很多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最早诊断并报告高钾性周期麻痹,先天性副肌强直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70年代,开始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首先报道国产硝基安定和氯硝安定对癫痫的治疗作用。总结我院精神运动性癫痫、婴儿痉挛和癫痫连续的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和连续状态的关系,在1972~1983年发表有关论文9篇。80年代初进行重症肌无力的研究,80年代中期致力于肝豆核变性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我国开创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80年代后期开始宏观地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变性病、脑血管病和自身免疫病——多发性硬化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首先向世界其他国家介绍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和1817年英国学者帕金森对本病的描述相比提早了数个世纪。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和病因的研究,为明确中国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实质贡献自己的力量。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共40篇,并应邀和美国著名教授共同编写《帕金森病的病因学》(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一书。
9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各种类型的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此外领导全国四个城市在约5万55岁以上居民中,进行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调查及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参与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863”重大研究项目、“CMB”项目以及多项国外合作项目的研究。为早日控制疾病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协和医院成立“记忆障碍和帕金森病研究中心”,为方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而开展预约门诊。
肾内科
郑法雷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慢性肾衰
备注:全国政协委员
郑法雷,男,1947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泗阳。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研究生毕业。1985年9月~1988年1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肾脏病-高血压科进修并做博士后研究。1982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肾内科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内科肾病组副组长、组长、肾内科主任。
历任主要学术兼职有:卫生部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基本药物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高血压与电解质代谢学组副主任、北京市肾病学会副主委和主委、美国AHA高血压研究理事;《国际老年肾脏病和泌尿科杂志》(英文)、《国际泌尿和肾脏病杂志》(英文)、《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肾脏病透析移植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血液净化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等编委。1993年后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后主要从事慢性肾衰病理生理与早期防治的研究,以及肾小管-间质疾病与药物肾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慢性肾衰三级预防的策略。1980年后在国内首先报告必须氨基酸对我国慢性肾衰病人蛋白质代谢作用的研究结果。1988年后在国内首先报告IV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与生化特点,对提高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诊治与研究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1993年后与有关单位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改进,5年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后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并首先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国内外受到重视。2000年后在国际上首先报告慢性肾衰代谢性酸中毒对瘦素、食欲素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并应邀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八•五”攻关、“九•五”攻关研究项目。
1980年后已发表各种医学论文19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2部,并参与《现代内科学》、《中华内科学》、《华夏内科学》等18部专著的编写,主译《康氏现代治疗学》。曾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奖(198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等多种奖励。1990年后,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黄庆元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
擅长领域:肾脏科综合
备注:国际肾协会员
黄庆元,男,1934年生,福建惠安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5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0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审组成员,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及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北京市第六医院及北京石景山医院肾内科顾问。1986年在美国纽约MT.Sanai医院肾脏病医疗中心进修,参加肾小球病免疫发病机制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四十多年,工作勤奋,努力钻研技术,尤其对肾脏病专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临床医疗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在肾脏病各个领域,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血液净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病及急性肾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肾活检工作的医院之一,他是此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肾活检对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自1981年开展经皮肾活检以来进行了数千例肾活检,成功率95%以上。多年来将肾活检技术应用于指导临床工作,根据病理类型,判定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开展对肾脏病的免疫荧光技术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工作。对IgA肾病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对比研究IgA肾病与紫癜性肾炎为统一临床病理实体的论据。在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发现SLE免疫荧光的特殊表现,并对亚临床型的狼疮性肾炎提出早起诊断的依据。
治学态度严谨,注重培养青年医生,言传身教,担任全国肾脏病高级医师学习班授课任务,每年为协和医科大学学生授课,是硕士导师。
参与1988年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C1抑制物缺乏症发病机制研究”,完成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合并肾小球肾炎病例特征研究”。承担1992年医科院和协和医科大学研究项目“IgA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机病因探讨”。共发表学术论著五十余篇,获优秀论文奖八篇。“肾活检在临床的应用”获1984年院级医疗成果奖;“肾活检对狼疮性肾炎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获1989年院级科技成果奖;“肾病综合征合并肾小管功能改变的研究”获1989年医科院科技成果奖。主编《简明肾脏病学》,参加编写《现代内科学》等八部专著。
呼吸内科
陆慰萱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擅长领域:呼吸科综合
陆慰萱,男,1944年7月生于上海市。1963~1970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78~1981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师于呼吸内科泰斗朱贵卿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肺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三年。自1978年起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栓塞组主要成员,内科《临床荟萃》杂志编委。
从事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对呼吸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抢救有丰富经验,特别擅长诊治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哮喘等气道疾病、肺部感染、肺纤维化、胸膜疾病和肿瘤等疑难病例。
曾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衰竭、肺栓塞、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肺癌、胸腔积液等进行临床研究及总结。发现北京地区首例军团病,并对此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卫生部制定的“军团病诊断治疗标准”文件的主要编写者;与核医学科合作,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肝肺综合征的核素诊断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炎衣原体、支原体的关系、哮喘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制作了深入研究;对近代肺炎病原菌的变迁和治疗、结节病、恶性肿瘤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上气道肿瘤、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也作了深入研究。
他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肺栓塞规范性诊断和治疗”课题组负责人之一,该课题组由八个医学专业学科协作、几十家医院参加,在肺栓塞的无创诊断技术、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分动脉血栓内膜剥离手术以及发病机制等的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36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科研项目“吸入糖皮质激素作为早期支气管哮喘的常规疗法”的研究者,该课题历时5年,为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既方便、又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减少了哮喘的发作和严重程度。
他勤于创作,刻苦钻研,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著50余篇,主编《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诊断评析》和《肺栓塞》两部书;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急诊医学》、《呼吸内科学》、《内科临床进展》、《内科疑难病案分析》、《经肠营养》等十部书的编写,多次出国访问,曾应邀在美国和日本的呼吸系疾病大会作演讲受到好评。曾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1995年获得美国“凡登堡”科技奖。
黄席珍
毕业院校:湖南湘雅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
擅长领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黄席珍,女,1934年6月生于广西桂林市,1952年就读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至今。历任实习医师、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和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领域涉及呼吸内科、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引起的相关疾病。1979年赴日本仙台市参加东北大学举办的人本第十九届肺功能研修班。1986年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睡眠疾患中心进修学习。1991年参加美国睡眠医学学校举办的睡眠医学培训班。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72~1981年担任内科呼吸组副组长。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呼吸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现任理事长。
有较扎实的综合内科理论基础和临床知识、丰富的呼吸内科临床、实验室经验。1971~1973年参加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防治和研究。在朱贵卿主任的倡导和支持下,与同事一起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血液气体分析、肺功能检查、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选择性支气管造影、X线透视下肺活检等技术,解决了较多呼吸疾患疑难病例诊断和治疗问题。1981年后,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对鼾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创建了国内第一家睡眠呼吸实验室。采用多导睡眠图、初筛试验及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等方法,对睡眠呼吸障碍及发作性睡病等按国际通用标准建立了正规的诊断方法,使临床上一些由于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并发症而被误诊为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夜间心律紊乱、红细胞增多症、白天嗜睡及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挽救了一些危重病人的生命。
1989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奖共7项,并两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多导睡眠图培训班,1989年至今举办了十余次睡眠医学研讨班。曾先后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完成卫生部“八五”攻关课题“发展无创性人工同期预防和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技术”的研究工作。推广应用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的治疗,为广大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为睡眠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来贡献。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免疫内科
董怡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原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免疫科综合
董怡,女,1932年2月出生,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医疗系。毕业后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和主任医师、教授。1991年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博士生导师。1980~1981年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在英国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访问进修。1981年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参加协助组建全国第一风湿病学专业学科——风湿免疫科。1993~1997年任该科主任。
学术兼职主要有: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副主席(1996~2000),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2~2000),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1992~今),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7~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1997~今)。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在2000年5月主持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亚太国际风湿病学大会,并流有关风湿病学学术经验,以提高我国风湿病学水平。
多年从事临床免疫及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有深厚的内科学基础理论知识,能独立处理常见内科疾病,对疑难的关节疾病及难治的结缔组织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致力于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掌握了有关风湿性疾患的现代化基础知识。除常规的门诊和科研工作外,承担院内外疑难病例的会诊。多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多种自身抗体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提高多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的早期诊断,以利改善病人的预后,为此于198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年来对我国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起了开拓、倡导者作用,并从事有关科研工作,改变传统概念,避免误诊、漏诊。此项工作获1992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后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科研工作,提倡早起诊断、早起联合治疗以改善病人的关节功能。
参加医大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习训练班的临床教学工作,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推广风湿病学的知识。
共发表文章百余篇,参加多部教科书的编写和风湿病学章节的主编。
唐福林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免疫科综合
唐福林,男,1941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8年制);1981年获临床免疫和风湿病学硕士学位,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84~198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亚洲圣戈Scripps临床自身免疫中心进修,主要从事自身抗体的研究。1991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工作半年余,从事细胞免疫研究。曾任第三、四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现任第五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委,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从事内科学临床、教学三十余年和风湿免疫病学二十余年,对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尤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多肌痛、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痛风、强直性脊柱炎和系统性血管炎等方面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9年在国内首先伸展成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友会,指导病人的康复治疗,鼓励病人与疾病抗争,深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
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教学,认真负责。主编的《抗核抗体谱临床应用》被卫生部作为医学视听教材向全国推广。1989年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发表学术论文、综述、译文60余篇,参与《临床风湿病学》、《现代内科学》、《中华内科学》、《内科临床与发展》、《现代胃肠学》、《风湿病学》、《内科疑难病例》、《内科实习医师手册》和《全科医师实用手册》等书籍的编写。主编《风湿免疫病300个怎么办》和《风湿免疫科医师效率手册》深受病人和医师欢迎。
当前与血液科合作,正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和类风湿关节炎基因治疗的实验结果。近五年带领全科医师、实验人员申请到部、市级医科学基金400万元。率先在国内开展可溶性核抗原(ENA)的研制并应用于临床。抗ENA抗体的临床应用为诊断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对于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自身抗体的研究做出来重要贡献。
“抗核抗体谱的研究与推广”和“干燥综合征的研究”分别获1988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北京市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血液内科
武永吉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
擅长领域:血液科综合
武永吉,男,1938年11月21日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理专业。1960年转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65年毕业。留协和医院内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
1981~1992年三次赴美国进修深造,先后任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血液及肿瘤科访问学者、访问副教授及访问科学家。自1999年起任《国际血液学杂志》亚洲地区编委。
承担医疗、教学、科研任务,并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医疗方面,除诊治一般内科及血液疾病外,担负着院内外疑难血液病会诊任务,协助解决疑难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专长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血尿症、溶液血性贫血的诊治。
在科研方面,主要致力于红细胞膜病、奖细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血液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遗传性球细胞增多症的研究中,运用蛋白电泳技术,发现该病患者红细胞蛋白存在多种异常,在国内做了首次报道。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对213例患者进行了全面的临床分析,总结了我国骨髓瘤患者的各种临床特征,做了国内最大系列骨髓瘤病例缝隙研究报告。应用泫式细胞仪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进行了体外单个细胞培养研究,并对该病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探索,加深了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方法对各种成人白血病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患者额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并于病情进展及化疗有密切关系,据此对白血病病情监测及治疗提出了有意义的看法。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运用现代DNA扩增技术(PCR),对某些遗传性血液病(如血友病)进行家族分析和胎儿眼前诊断,防止病儿出生,具有严重优生意义。在美国进行的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中,发现2,3-二磷酸甘油酸(红细胞内一种与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密切有关的成分)的生成调控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调控是同步进行的。对血红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铁蛋白(ferritin)参与血红蛋白基因的调控。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研究,发现该受体基因表达受转录因子GATA-I和SPI的调控。上述临床及基础学研究的成果分别记述于近60篇论文中,其中6篇发表于美国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及有关专业书刊。
单渊东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处长
擅长领域:白血病/药理
单渊东,男,1941年1月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同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80年起任血液科主治医师,199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
有扎实的内科临床基础及丰富的血液内科临床经验,擅长于疑难血液病的诊治。在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的化学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在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出凝血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1995年始兼职于临床药理研究中心工作,熟悉药品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及管理。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主编专业著作3部。其中二部为内科疑难病例的汇总及诊治分析。
目前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血液学会白血病学组成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还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及《北京医学》杂志编委。
内分泌科
曾正陪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内分泌科综合
曾正陪,女,1945年3月4日生于四川省重庆市,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曾任5133厂职工医院,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职工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8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任内分泌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与代谢》等多种杂志编委。1998年获北京市爱国理工标兵称号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她多年来一直在临床承担内分泌门诊、病房的医疗、咨询、三线值班、急诊、院内外会诊及负责内分泌性高血压专科门诊等医疗任务,熟练地诊治糖尿病、甲状腺、内分泌性高血压等各种内分泌疾病及指导下级医师的医疗工作,解决疑难重症的诊治、抢救、会诊等问题。在提高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在国内最早使用硝苯吡啶治疗原醛症;用优匹敌治疗嗜铬细胞瘤;运用Captopril试验等鉴别高血压病因;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及研究内分泌性高血压的血压节律变化并指导治疗;与核医学科合作运用131I-MIBG核素显像诊断及治疗嗜铬细胞瘤;多年来一直与泌尿外科、麻醉科、加强医疗科、核医学科、病理科、放射科、心内科、胸外科等多科室合作进行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研究及诊治工作,成功抢救病治愈了多例嗜铬细胞瘤危象及难度很大的病例,曾分别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二、三等奖,并使我院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她一直担任协和医大本科生、研究生、实习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曾被评为优秀教师,现已培养了硕士生3名、博士生3名,目前在读博士生5名。
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曾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1992),“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91~1995),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1996~1999)等多项课题。领导课题组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内容和深度上与国际研究同步,证实了内皮素是导致心肌缺血和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并推动了该领域的国内研究工作。1992年发表在国际内分泌权威性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论著“Endothelin stimulates aldosterone secretion in vitro from normal adrenocortical tissue,but not adenoma tissue, in primary aldosteronism”,在国际上首次报告内皮素可刺激正常肾上腺组织,而不刺激醛固酮腺瘤分泌醛固酮,此不同作用可能与内皮素受体有关,该论著发表后至今已被国外文献引用20余次。以后的研究工作也进一步证实了在醛固酮腺瘤中确实存在内皮素受体的下调作用。有关“内皮素与心肌缺血及高血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第一作者)。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有“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细胞因子在嗜铬细胞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001~2003),“卫生部科技专项——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001~2003),正在进行嗜铬细胞瘤发病机制及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基础研究,并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卫生局设立的“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她于1987~1989、1997、1997年多次访日并在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进行有关心钠素、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等血管活性肽的合作研究及P53基因与肾上腺肿瘤的研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发表文章70余篇,参加撰写论著8部,主编“写给患高血压的朋友”科普读物1本。
向红丁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
擅长领域:糖尿病
备注:九三学社常委
向红丁,男,出生于1944年4月14日,籍贯湖南省古丈县,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赴青海省班玛县卫生院工作。1978年开始研究生学习,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硕士及博士学位。1988~1990年在美国Baylor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九三学社社员。
他的医疗特长为内分泌专业,尤以糖尿病专业和男性生殖内分泌为专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重视医学教育工作,从事大量医学生、进修生、研究生教育和在职医生的培训工作,现培养硕士生7名。
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曾参与多项有关糖尿病及男性生殖内分泌的科研工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3次。参加包括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防治和科研在内等项工作。现为国家863计划“脂肪细胞源性因子及相关基因在胰岛素抵抗形成糖尿病病因中的作用”课题负责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警干预研究”分题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重大课题“”中国糖尿病住院病人伴发疾病状况十年回顾“负责人,并任2001年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与健康调查“课题组副组长。
共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书籍撰写20部,代表作包括《内分泌基础与临床》、《内分泌中西医诊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糖尿病300个怎么办》、《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肥胖200个怎么办》等等。其中由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他热心于糖尿病的社会工作,利用自己业余时间,积极投入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参加大量的糖尿病患者的咨询及义诊活动。
他自1992年任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秘书以来,在北京市积极组织和参与了10余次大型糖尿病义务咨询活动,受益患者和群众达10万人以上。此外还利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健康报》和《保健时报》等报纸,中央级北京电视台以及中央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讲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开辟糖尿病专题讲座,为扩大糖尿病宣传、教育的力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他在糖尿病学术团体及九三学社中任职较多,包括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治与控制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在九三学社中,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医科院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同时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等职。
感染内科
王爱霞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感染症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感染科综合
王爱霞,女,1932年生,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及教授。1984~1993年任内科副主任;1987~1999年任内科传染病专业组组长;1993~1996年任外宾医疗科主任。目前任北京协和医院医疗委员会主任、卫生部艾滋病防治组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分会的副主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等编委,卫生部进口药物评审委员会成员。1979~198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WEHI研究所和传染病院进修二年,从事肝炎和免疫学的研究。
多年来一直从事感染病的诊治工作,知识面广,临床经验丰富。对发热待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对艾滋病的临床均有丰富的经验,对内科其他专业组的疑难病种的诊断也有独特见解。
目前进行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先后发现了我国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和第一例北京人经性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完成艾滋病培训教材的主编工作;1995年制订了艾滋病诊治的国标,2001年又进行了国标的修改;是我国艾滋病临床研究和鉴别诊断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受到国家有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研究。1989年成功获得了国内首先报道的G-CSF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继续分泌抗G-CSF单克隆抗体。现已将单克隆抗体制备成G-CSF的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获得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的合格证书,已批量生产。1991年进行了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的提纯及其活性研究。1996年,成功获得了TNF的单克隆抗体。在国内最早从事医院内感染的研究。1983年在国内最早研究院内感染细菌变迁的动向,最近又提出临床医生要警惕真菌感染的逐年增长。
先后发表论文90多篇。主编了医学百科全书中的“细菌性疾病”一章和《内科疑难病症百例》、《现代内科学》、《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等专著中的章节。多次出国进行了学术交流,能较快掌握国际医学动态和学术水平,为我所用。
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泌尿外科
臧美孚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泌尿微创
臧美孚,男,山东籍。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历任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及教授。1982年初到1983年4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泌尿外科泌尿系肿瘤,获该校“荣誉学者”及校友资格证书;1983年4月~9月,在奥地利沙兹堡总医院进修泌尿外科;1985年以来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中华泌尿外科学会常委、北京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
在多年的反面临床外科实践中,积累了紧张丰富的好运临床稳定经验,有扎实的基本功,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在泌尿外科专业中尤其心里擅长肾上腺外科、肾癌治疗、各地、肾移植及内镜手术。与本院内分泌科合作完成了数百例库欣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对高血压醛固酮症各类型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手术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类型的肾肿瘤尤其是肾癌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自1984年以来改变了传统的肾切口,扩大了肾癌根治术的范围,提高了肾癌病人5年生存率。异体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手术已列为泌尿外科的常规工作。目前肾移植患者存活时间最长已达23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我科治疗前列腺肥大的一种主要手术方式,本人已积累了数千例手术经验。尿道镜、腹腔解、输尿管镜都列为常规诊治手段。其他方面如对难治外伤性尿道狭窄创立了耻骨开窗的手术途径,开展了阳痿假体植入、女性尿失禁等新疗法,并对各种难度较大的泌尿外科手术有丰富的经验。为了探讨肿瘤的基础研究,1988年培养了肾癌Rcc-881的体外细胞株,利用高能震波对体外肿瘤细胞、动物体内肿瘤生长和生物特性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并从癌基因等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探讨。自1990年以来与美国OKLAHOME大学合作进行了联苯胺作业工人的膀胱癌病因调查,并对高危人群继续从早期肿瘤标记监测中进行追踪。自70年代以后,先后发表临床及科研论著40余篇,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急诊医学》及内外科一些专著的编写,并参与了国外教科书的翻译工作,担负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承担各级医师及进修医师的培训,获准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共12名。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基础外科
唐伟松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大外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消化道手术
唐伟松,1937年9月生 身体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病学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
多年从事基本外科工作,专业知识广泛,技术全面。对甲状腺疾病、门脉高压症的医保诊治有丰富的经验。1987年开创良性甲状腺囊性肿物的非手术治疗,使部分囊性良性肿瘤患者免于手术。擅长消化道外科,如胃肠肿瘤、消化道出血及炎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尤其在急腹症、肠梗阻的中心诊治上分析细微、处理果断,在国内首创结肠梗阻情况下一期手术的方法、效果良好,避免了二期手术的痛苦。
在医疗工作上深入细微、作风严谨。多次与本科及其他科室医生协作治疗和抢救疑难危重病人获得成功,获医疗成果奖。1988年与妇科合作成功地治疗一例Brenner瘤,获医院二级医疗成果奖;1990年治疗胃-结肠-支气管瘘,一次手术成功,获医院三级医疗成果奖;1991年治出血坏死性胰腺炎8例,获医院二级医疗成果奖;1992年治疗一例多发肠瘘合并腹壁缺损成功,获医院三级医疗成果奖;1992年2例血友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成功,获医院三级医疗成果奖。
所参加的抗生素诱发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的临床研究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空肠Roux-en-Y吻合改进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1985年以来获得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四次,1986年获北京卫生系统服务标兵称号,1991年获卫生部救灾防病先进个人称号并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国标兵。
在教学上注意对学生、青年医生的培养。对他们严格要求,热情帮助。1989年及1990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神经外科
任祖渊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显微神外
任祖渊,男,浙江省东阳市人,1934年9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外科住院医师、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赴澳大利亚进修1年半。1991~1997年曾多次赴美、英、法、德、荷兰、加拿大、日本和比利时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讲学和担任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协和可能医科大学外科学系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神经科学专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指导组成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现代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学术顾问,《世界医学》杂志、《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和《中国临床星期神经外科》杂志等10多种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 以及《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特邀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医院奖励评审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卫生部科学基金、中国卫生科技成果鉴定、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委和药审专家等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保健专家委员等学术职务。
从事神经外科43年,医、教、研经验丰富,对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对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和椎管内疾病的外科治疗和功能神经外科等疾病的诊治及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对脑下垂体有深入研究造诣较深。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各方面都卓有成就,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医疗上处理疑难病症能力强,能正确处理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高难手术及各种并发症,如脑深部肿瘤、各类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肿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以及脊髓瘤的外科治疗临床等达到国际水平。改进和新开展手术10余种,在颅脑外科、脊髓外科、脑血管病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方面,对多发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室肿瘤、颅底复杂肿瘤、脑干肿瘤的切除,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和面肌抽搐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以及高难度的先天性枕骨大孔区畸形一次完成4项手术及经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斜坡下端减压手术和内固定的改进、颈前入路cloward procedure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等疗效达到国际水平。
参加了国内最早开展的经蝶显微外科治疗垂体瘤的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经蝶显微外科治疗垂体瘤30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改进了垂体微腺瘤、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手术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难点,扩大了手术适应症,提高了手术疗效,如垂体ACTH腺瘤治愈率从66.7%提高到90.2% 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300余例库欣病手术无1例死亡,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概念,并对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手术结合药物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了疗效。与内分泌等科室合作进行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绩显著。开展对垂体腺瘤的术前、术后激素的动态变化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与病理科协作在国内最早发表垂体腺瘤的新分类,最早提出还存在ACTH细胞增生的论点。开展脊髓型颈椎病颈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的研究,并和神经科协作进行手术前后的躯体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发表论文受到国内外好评。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委博士点和博士后基金以及卫生部基金等资助研究课题16项,进行垂体腺瘤、垂体现象移植、脑瘤基因治疗、脑血管病和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进修人员的神经外科学和手术学等课程。此外,还到20多省市教学医院讲学、会诊、手术示范、科研成果评审和鉴定以及博士论文答辩。参加《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协和医学词典》和《内分泌腺外科学》等书籍的编写。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多名。CMB师资生和进修生数十名。
所获奖励有:“经蝶切除垂体区微小肿瘤”获198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7例颅内巨大肿瘤切除成功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一等奖,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脑内血肿排空试验和临床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委三等奖。此外,至1986年以来连续9年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和(或)科研成果奖14项;5次评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主持和参加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和国家“八•五”攻关课题“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血肿排空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教学,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为国家培养医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多名,并到十多个省市、教学医院讲学、手术示范、会诊及科研成果评审和鉴定。撰写论文,综述等40余篇。参加《外科学》和《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实用神经外科学》及《神经外科手术学》的编写。1986年以来多次主持接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等专家来访,进行学术交流、手术表演。
“经蝶显微外科切除垂体区微小肿瘤”获1981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作者)。1988~1992年连续五年获九次医院医疗成果或科研成果奖(均为第一作者)。四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为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血管外科
管珩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所属分会: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血管外科手术
管珩,女,1941年生于江苏南通,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医疗系,1962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工作至今。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并享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国家政府津贴待遇。目前任国际血管学协会会员,亚洲国际血管外科协会会员。负责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外科学组筹备工作,任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等4种杂志编委,卫生部国家药物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医科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从事基本外科看好专业37年,其中开展血管外科14年。在赴美学习血管外科技术后,于1986年筹建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业知识全面,具有处理疑难病例的丰富经验,多次大胆攻克国内外公认的高难度手术,对胸腹主动脉瘤血管全置换术、布加综合征根治术、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等疾病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作用。对慢性下肢缺血治疗有独到之处。
致力于胸腹主动脉瘤治疗学和病因学研究,针对复杂的全主动脉置换手术,大胆改进其手术方式,前瞻性地做了胸腹主动脉瘤改良术式的治疗研究,临床效果显著。在得到临床初步验证的同时,还进行了改良术式和并发症机制的实验研究,该项目获得医院重大科研基金资助。研究证实间断缺血以及缺血预处理对肾脏和脊髓具有保护作用,第一次发现前列腺素E可增加脊髓对缺血的耐受。在国内首次发现一个国际上极为罕见的Ehlers-Danlos IV型家系,这种单基因突变病例的研究有重要科研意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259条腹主动脉瘤致病相关基因,其中某些致病相关基因为国际首次报告,并做了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几年来的研究逐步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先应用内皮细胞内衬人工血管防止血栓形成,继而从炎症细胞趋化基因方面研究血管再狭窄的分子机制,并构建相应的反义基因尝试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应用纳米粒子载体行慢性下肢缺血转基因治疗的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近期开展了微创介入结合手术治疗严重多阶段重症下肢动脉缺血,减少了患者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
近年来参与了《现代血栓病学》、《实用血管外科学》、《协和医学词典》等多部著作的编撰。先后有“膜式布加综合征诊治”、“多次阻断胸主动脉治疗巨大胸腹主动脉瘤”、“小剂量肝素大德治疗下肢静脉血栓”、“Surgical Management of Ehlers-Danlos Syndrome”等50余篇论文在SCI收录和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多次获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奖2次,科研成果奖一次,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次,优秀论文奖一次,全国性学术论文奖4次。善于从临床角度培养医学生和进修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科建设和专科人才培养。目前已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8名。
骨科
邱贵兴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
所属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骨科手术
备注:中科院院士
邱贵兴,男,1942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60年考入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8年毕业后分配至陕西延川;1979年考取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王桂生教授的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3年任主治医师;1986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市民医院骨科作为访问学者,在前世界脊柱外科学学会主席、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Dr.Gorden、W.D.Armstrong指导下研修脊柱外科一年;1988年任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起任骨科主任。现兼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主编,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骨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等的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等职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知识渊博,专业技术精湛,不仅在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擅长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脊柱侧弯、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较早地引入并推广了CD、TSRH、CDH、Isola、Moss Miami等矫形内固定系统,使矫形由单纯的冠状面矫形转向三维矫形;积极探索并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自己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系统—PUMC分型系统,并开发了用于脊柱侧凸诊断与治疗选择的软件;在我国内率先开展了脊柱侧凸患者登记制度和程序化治疗及前后路同期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这一高难度手术;引进并改良Steffee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教委三等奖;研制并设计了国产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并且利用该系统成功地治疗了大量患有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定以及腰椎退变性侧凸等患者。
他早在80年代初就已报道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骨关节炎的病因研究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多年来成功地完成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
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卫生部重点项目“脊柱侧弯治疗的程序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此外,还完成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产二膦酸盐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GSS的设计及脊柱滑脱中的应用”。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原核心蛋白基因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椎间盘的表达研究”,以及国家“十•五”攻关课题“骨质疏松症治疗优化研究”的部分工作等。
他曾多次获得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作为“脊柱侧弯的研究”的主要参加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参加的“Steffee手术在脊柱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参加的“前后路同期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髌骨关节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编《高级医师案头丛书-骨科学》、《骨质疏松症基础与临床》、《人工髋关节外科学》、《脊柱外科新手术》、《髓内钉内固定技术》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各种杂志发表论文、评述40余篇,其中两篇获优秀论文奖。作为编委参加了《外科学》(七年制教材)的编著,并参加了《脊柱外科学》、《现代外科学》、《现代骨科学》、《风湿病学》、《脊柱侧弯的预防和治疗》、《颈椎外科手术学》、《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骨质疏松与临床》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同时,编著了《骨折333个怎么办》、《腰痛与腰椎疾病200个怎么办》等多部科普读物。
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先后派遣近百余人次赴先进国家参观学习或进修,使骨科保持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多次邀请国外著名骨科专家讲学及表演手术,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脊柱外科中心,并且与美国哈佛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协作进行骨科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运用远程会诊与国内外同道一起讨论、解决临床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协和骨科的学术水平。
重视教学工作,认真完成了协和医大(八年制)的临床教学。对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生要求严格,注重能力培养,坚持在课内进行外语培训及文献报告。多次在全国性骨科学习班、研讨会或中央电视台上授课或咨询。
麻醉科
罗爱伦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麻醉科综合
备注:全国政协委员
罗爱伦,女,1937年出生于上海,福建闽侯人。1961年上海第一科学院医疗系毕业,同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于1970年从事麻醉专业,历任麻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1984年赴加拿大渥太华进修临床麻醉一年,以后又赴英国进行短期学习。1990年起担任比利时杨森科学委员会中国麻醉分会主任委员。
1996年至今担任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华麻醉学杂志》主编,《临床麻醉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等社会兼职工作,是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长期从事麻醉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疼痛治疗及复杂、危重病例的麻醉、复苏及抢救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积极倡导循证医学,重视术前对病人重要脏器功能及整体生理状态的评估,强调麻醉用药的精心选择及麻醉方案的个体化设计。多年来,对一些特殊疑难重症、高危患者的麻醉,如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胸腹主动脉瘤、嗜铬细胞瘤、重症肌无力、布加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异位ACTH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病人自控镇痛、晚期癌症镇痛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并通过开设疼痛门诊对各类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头痛、腰背痛以及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的患者进行了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治疗,大大改善了我国在疼痛治疗方面的落后局面。承担并认真完成国家保健任务。共荣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37项。在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她先后开展了围手术期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脑保护、嗜铭细胞瘤血流动力学及恶性高热基因分子生物学、麻醉药理及新药临床的研究工作。参加了荣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的重症肌无力的科研工作。完成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三项“①巯甲丙脯酸对在体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②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血流动力改变的基因原理;③计算机控制给要麻醉及阵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先后主持进行了下列药物的临床验证: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地氟醚、肌肉松弛药卡肌宁、爱肌松、美维松、罗库溴铵、万可松;阿片类药阿芬太尼、苏芬太尼;局麻药罗哌卡因;超短效β受体阻断剂艾斯洛尔;抗呕吐药枢复宁;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等。
共发表论文97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三部。经常赴欧、美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以了解国外麻醉学的最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使整个学科紧跟国际先进步伐。
她注重麻醉学教育、人才培养及专业梯队建设,强调德才兼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麻醉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1名,硕士10名。在1996年组织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麻醉学中心,并将该中心建成“十•五”期间我国唯一的麻醉学重点学系。努力在全国开展临床麻醉质控、麻醉学知识更新及再教育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麻醉医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我国临床麻醉的整体水平。积极倡导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并主持大型国际会议两次,地区性国际会议两次,提高了我国麻醉学科在国际麻醉学界的地位和声誉。
她于1999年12月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授予英国皇家麻醉医师学会名誉院士。
皮肤科
王家璧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皮肤科综合
王家璧,女,1938年12月20日生,籍贯江苏。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第九届委员会常委。
1956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7月毕业。1961~197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任住院医师,1979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5年晋升副教授,教学组秘书,1990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教学组副组长,1989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1991担任皮肤科主任,教学组组长至2000年。1982年1月~1983年2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及纽约大学进修皮肤病理学,1988年赴新加坡访问学习皮肤病学临床经验,1992年12月至1993年1月赴泰国交流性传播疾病防治经验及学习正确诊断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方法。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委、秘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成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卫生部性病艾滋病咨询委员,《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副主编,《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华新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亚洲皮肤科学会会员。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掌握皮肤性病学专业知识全面,对皮肤性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皮肤病理的诊断,对皮肤肿瘤、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大疱性疾病、严重类型的银屑病如脓疱型银屑病、银屑病性红皮症及外阴疾病、性传播疾病等诊治经验丰富,疗效较好,多次获医院医疗成果奖。
曾从事血卟啉激光治疗皮肤癌的研究(与激光组合作),已用泵浦染料激光治疗皮肤癌60例,并用金蒸汽激光在国内首次治疗皮肤癌15例,效果好,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适用于年龄大有禁忌不适于手术者。在外阴疾病的研究上,与妇科合作,对外阴硬萎进行长时期研究,105例病因探讨与自身免疫病有关,85例进行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对113例用竹红素软膏中药治疗获得较好疗效。对妇女粘膜白斑的正确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提出意见,组织了对北京、西安、成都三城市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
已培养多名硕士生及博士生毕业,培养了科中三位年轻医生专长皮肤病理工作,1986年、1987年及2000年3次被评为医院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
主编或参加编写著作17部,已发表论文134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奖。
获奖论文主要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990年优秀论文奖,1997年论文“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获第4届施贵宝医学发展基金优秀论文鼓励奖。论文有“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鉴别”等,前者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引起国际关注,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皮肤病专家及病理学家纷纷来函要求寄论文去。
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参加讲课,把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与技术介绍给同行,获得广泛欢迎。
妇科
朗景和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现妇产科主任
所属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妇科肿瘤
郎景和,男,1940年4月生,吉林人,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4、1985年曾赴挪威镭医院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市民医院研修妇科肿瘤。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中国妇科肿瘤学组(GOG)五、六届执行主席、妇科内镜学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Member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等。
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以妇科肿瘤、妇科手术见长。在卵巢癌方面,提出淋巴转移是卵巢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并阐明其三点规律。在国内首次用淋巴造影估价淋巴转移,提出异常图像与阳性诊断标准。制备阿霉素脂质体进行淋巴化疗,确定其良好的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进行大组早期卵巢癌淋巴转移的调查,得出转移比率,提出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建立和推广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制定卵巢癌诊治规范。还深入进行了卵巢癌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学的基础研究。上述工作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3项。
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初步形成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新认识和基本构想,并指出其恶变和某种肿瘤特性。此外,于1980年首次报告了腹腔镜在妇科的应用,并推广这一技术。提出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要点,率先报告特殊型的子宫内膜癌(UPSC)。
他发表专业论文230篇,书著10部,译著4部,包括主译经典的《威廉姆斯产科学》等。由于其突出贡献,1996年获吴阶平-杨森医药研究一等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副主编)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
他是著名科普作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创作科普小品200余万字、科普书籍36部,且多次获奖,其中代表作有《妇女科学文丛》(四卷)等。
他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妇计不育
范光升
毕业学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主委
擅长领域:计划生育
范光升,女,1941年10月生,天津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牧区工作。1978年考取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硕士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此后留在妇产科工作至今。现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长;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91~1992年在沃州Monash大学进修临床流行病学。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其中有的是指导完成手术培训。
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基层医院和大医院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掌握妇产科疾病的理论知识、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自1981年以来从事于计划生育专业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能解决有关妇产科计划生育等的疑难重症,处理较为复杂的手术和急诊手术、外宾计划生育专业方面手术等。成功地进行了计划生育各类手术万例,尤其对疾病性流产(如合并系统性红班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心脏病、癫痫等),对必须终止早或中期妊娠的手术及畸形胎儿的引产、腹腔镜绝育及不孕检查等手术更为突出,得到广大患者信任。
掌握国内外有关女性计划生育的新进展,结合临床开展科研,探讨妊娠中期引产的机制,引产分娩前、后外周血与羊水中前列腺素E、F20升高,对前列腺素活性剂在妇产科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研究。“黄芫花中期引产机制的探讨”于1987年获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自1985年以来参加PG05抗早、中孕的临床研究及近年应用Ru486(米非司酮)配伍PG05抗早孕及紧急避孕的研究。
参加完成的上述科研任务分别于1986年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92年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应用腹腔镜解决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疑难重症,如腹腔镜下取出异位到盆腹腔并与肠粘连的避孕环、子宫畸形人流时的监护、腹腔镜下诊断子宫穿孔及穿孔后的再人流、粘堵术后盆腔粘连的松解等。不孕症的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取出异位的避孕环既解决了病人多年的痛苦,又挽回了对计划生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深受患者好评。此项工作于1990年获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腹腔镜在计划生育临床应用的研究”工作于198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配子输卵管移植”于1990年获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共撰写论文40余篇,担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曾连续几年或北京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奖,万例手术无事故奖。曾获“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的奖励。
产科
盖铭英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
所属分会:原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常委
擅长领域:围产医学
盖铭英,女,1940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62年协和医院实习医生。1963年分配至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至今。1982年以前从事妇科与产科专业,1982年被派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疗中心进修围产医学后,专门从事围产医学工作。
她40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大量的疑难问题,成功挽救了许多母亲、婴儿的生命,不仅在院内,而且在北京许多医院及外地协助会诊、抢救。在围产医学方面重点为高危妊娠的诊断处理,高危胎儿的监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处理,在这些方面发表了大量的专著,数次荣获医疗成果奖,新生儿窒息的研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她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许多医学生,医生,曾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院优秀教师奖。
她在科研工作方面已发表文章50余篇,并有胎儿监护,妊娠期用药等专著,参与的著作有:《中华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等妇产科重要的理论书籍。参与的“气囊腹压带助产”的研究并获国家发明奖,并将此项工作介绍到美国、欧洲等地。
现兼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医刊》、《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社区医学杂志》等编委;中华围产学会委员,北京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人口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产科专家组成员等社会工作。
产科遗传
孙念怙
毕业学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擅长领域:妇科遗传
孙念怙,女,1929年11月生,优生优育及遗传学专家。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受到了严格、正规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技能训练。历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协和医院学术评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在近四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在处理产科疑难及危重病例时,技术精湛,业务娴熟,成功地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深受广大患者和下级医师的尊敬和信赖。1975~1976年在山西昔阳医疗队一年的时间里,不仅挽救了上百例严重的产科出血患者,还使7例生命垂危的子宫破裂病人,转危为安。
自1997年起,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了产前胎儿诊断的研究。成为我国产前诊断学领域的先行者。1978年,首先成功建立羊水细胞培养,开展中孕期胎儿诊断。1983年赴美国学习,期满回国后,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取得了不少重大科研成果。1985年建立了早孕绒毛取材,在妊娠45天即可诊断胎儿染色体病、代谢病及用基因诊断遗传病,还应用多种医学先进技术诊断子宫内胎儿异常。七•五期间,根据国际进展,结合国内条件,提出了“产前诊断新技术”课题的设计及路线,应用胎儿镜对高危胎儿直接观察,取胎儿组织及分析影像,使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病达到30多种。胎儿镜检查是应用内窥镜直接进入羊膜腔直视及取胎儿组织活检,技术难度很大。目前还创造性地进行胎儿肌肉活检,诊断遗传性肌病,这是具有现代国际水平的工作,受到产前诊断专家的关注。在她领导下的研究组还开展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建立了正常各孕周胎儿心脏房室及瓣膜的各种数据,及时诊断畸形胎儿,应用B型超声测定胎儿泌尿、消化、骨骼系统正常值,诊断复杂胎儿畸形。
目前领导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产前基因诊断”并已取得可喜成绩。1986年,获卫生部“走向世界奖”,199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多项科研成果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注重人才培养,与国外先进的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对下级医师及实习生、进修生严格要求,培养出许多年轻人才。
儿科
魏珉
毕业学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
擅长领域:儿科综合
魏珉,女,1945年6月出生于北京。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分配到西藏扎木人民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1978~198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研究生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实验室及临床专业训练,获硕士学位,并留协和医院儿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94年起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至今。1987~1989年、1993年两次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小儿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研究,新生儿加强监护治疗和儿科急诊医学。1991年起任儿科副主任,1995年起任儿科主任。现任北京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
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八年内科医师的经历奠定了较深厚的内科学基础。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知识全面、扎实。注重理论学习,关注国内外学术进展,注重国内先进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诊治了大量疑难重症,组织并参加了多次危重病儿的抢救,熟悉普通儿科,对小儿肾脏病、自家免疫性疾病、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病等领域都认真进行过学习研究,尤其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各种原因的血尿和蛋白尿、高尿钙症、肾小管酸中毒、红斑狼疮、皮肌炎、儿童慢性关节炎、血管炎、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贮积症等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对疑难危重病例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
撰写论文多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并在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40余篇。
参与了《儿科治疗学》、《风湿性疾病临床手册》、《儿科疑难病例分析》、《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等书籍的编写。作为中央级专家组成员积极投入推广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和以降低贫困省妇幼死亡率为目标的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Ⅵ和卫生Ⅸ项目工作。
担任协和医大儿科教学多年,曾组织并参加大学本科生、护校、中专及进修医师等多层次教学,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讲课条理清晰,曾获1990年度院级地方优秀教师奖。
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有:1、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及远期疗效。2、紫癜性肾炎的预防及治疗。3、肾病综合征患儿高血脂的临床及实验研究。4、特发性高尿钙症的发病率及诊治的研究。5、生玉米淀粉治疗肝糖元累积症的大量临床研究及基因诊断。
眼科
赵家良
毕业学校:协和医学院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眼科综合
赵家良,男,生于1944年10月,江苏启东市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年8月至1982年1月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1994年4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4年5月担任眼科副主任工作,2000年9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11月至1991年4月和1993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任访问助理研究员,1991年5月至1992年12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任访问科学家,从事眼病流行病学和青光眼的研究工作,在白内障与营养的关系、青光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青光眼房水引流装置植入等方面做出了成绩。1997年任日本国立名古屋病院访问教授。1994年起为硕士研究生教师,1997年起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组长。2000年9月起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2001年9月起为《中华眼科杂志》主编。2001年起兼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眼科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国内外眼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能吸收眼科的新知识和新科技成就,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能独立处理眼科各种疑难病症,施行复杂的眼内外手术,如难度很大的滤帘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等。
1978年以来,长期从事青光眼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青光眼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早期诊断的方法,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特别是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提高了诊断水平。擅长对各种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青光眼,改进了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一些治疗青光眼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承担了国家卫生部的科研课题“扫描激光眼底镜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中应用”,明确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早期诊断青光眼中的作用,对一些治疗青光眼药物对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高了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在眼科首先建立了泪膜破碎时间的测试方法,提出了我国诊断干燥性结膜、角膜病变的指标。
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加5部专著的编写。除做好医疗和青光眼研究工作外,还积极从事了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完成了:“北京市顺义县眼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合作,先后参与和完成了“西藏眼病研究”、“河南林县白内障研究”、“北京顺义区防盲项目评价”、“北京顺义区学龄期儿童屈光不正的研究”、“北京顺义区学龄期儿童屈光不正追踪研究”等项目,“北京市顺义县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获198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病率调查”获1988年美国眼科和视觉研究协会优秀论文奖,因为积极开展防盲治盲和眼病流行病学研究,于1999年获Card Kupfer防盲奖。
变态反应科
张宏誉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委
擅长领域:过敏性疾病
张宏誉,男,1941年出生,天津籍。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5~196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系做研究生,导师为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华光教授。文革期间下放到湖北工作。1978年重返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做研究生,从师于我国变态反应学的奠基人张庆松教授和叶世泰教授,1981年获得免疫学硕士学位。1985~1986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达拉斯环境卫生中心学习,并成为美国环境医学科学院会员。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至今任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199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起任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2002年起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和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中心专家。
在过敏(变态)反应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全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过敏性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在外源性哮喘、阿司匹林性哮喘、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皮肤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及食物过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他主持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此病的研究中,多次深入到病人家中进行家系调查,取得了丰富的临床资料,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此项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哮喘的诊治方面,侧重于查找过敏原,对外源性哮喘,阿司匹林性哮喘和职业哮喘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了“七•五”攻关项目“职业性哮喘的病因和诊断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过敏反应体外诊断实验室(PUP),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诊断设备,目前该实验室每年的检测量已逾万人次,为国内之冠。
他是临床药理学家,参与了目前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品种的新型抗组胺药的临床试验,对抗组胺药进行潜心研究,可谓精雕细刻,大力提倡合理用药。
长期从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已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此外,还承担大量继续教育工作,为过敏(变态)反应学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宝贵贡献。
药剂科
李大魁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院内职务:原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
所属分会:现中华医学会医疗保险分会副主委
擅长领域:医院药学
李大魁,男,1944年出生, 哈尔滨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延庆县医院,任药师、主管药师。1979年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专业研究生(导师陈兰英教授),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7年晋升副主任药师,1993年晋升主任药师。曾与1982年参加UNDP举办的药剂学培训班(比利时根特大学),1991年作为WHO访问学者在瑞典药政局和WHO不良反应中心进修。
在北京协和医院期间曾任药剂科副主任,现任药剂科主任。兼任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医院药事委员会副主任。院外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杂志》和《中国药房杂志》副主编以及多种药学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卫生部卫生技术咨询专家、卫生部药学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药剂专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咨询专家等。
专业工作侧重医院医学,药物情报和药剂学以及计算机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
80年代初期在国内医院首先引进新型水凝胶基质(Capobol,卡波波尔)作为药用基质,进行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研制成多种制剂并已用于临床,其中B超耦合剂已开发上市。在国内最早进行了塑料输液管道对药物吸附的研究,有重要临床意义。在院内“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新药开发项目中负责或指导药剂方面研究工作。
十分注意药物情报服务工作,在80年代初就按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我院药物情报中心建设,总结出规范的药物情报咨询服务方法,为临床用药咨询,药品评价,新药开发及中毒解救等工作服务。在国内首次举办药物情报技术培训班2届,使我院的药物情报水平始终居国内较高水平。80年代后期首先进行了国内医院购药信息分析,是中国医学会“医院药品商情”的创始人之一。90年代中期又率先建立医院用药处方统计分析网络(京内23家医院),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量化的用药资料,并逐渐形成产业化。
先后在中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书3部,参编或译校书5部。曾获部级成果三等奖2项。
京ICP备102003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412号